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
二维码
分享

《苍生大医》读后感

时间:2024/03/15浏览: 29 次

《苍生大医》用20余万厚重文字,隐忍而有力地还原了麻风病毒曾给病人带来的种种痛苦,深情款款记述了李桓英等“战‘麻’斗士”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。

李桓英从事临床实践、科研、教学工作八十余载,曾任世界卫生组织麻风工作组专家、国际麻风学会理事等职务。1958年,37岁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生活,毅然决然回到祖国的怀抱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光里,她不辞辛苦,辗转于偏远山区,使一个个麻风患者摆脱“病魔”的缠绕,重获新生。如今,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基本绝迹,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,这一辉煌成绩,离不开以李桓英为代表的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不懈奋斗,2021年中宣部授予李桓英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
全书以深邃的思考、独特的视角、生动的笔触,将李桓英教授重新带到社会大众视野里,促使公众尤其医务界和科学界深入了解。李桓英的创奇经历,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,她的一生完全诠释了“苍生大医”的真谛。

作为一名从事传染病管理工作近十年的医务人员,读完此书,我心潮澎湃,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传染病管理工作中点点滴滴,以及阅读《苍生大医》的心得体会。

麻风(leprosy),又称汉森氏病(Hansen’s Disease),是由麻风分枝杆菌感染易感个体后,主要侵犯人体皮肤和周围神经的一种慢性传染病,属我国的法定传染病,主要通过飞沫传播。在《苍生大医》中有这样一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“社会歧视比麻风病本身可怕得多”,诚然,比起传染病本身,世人的偏见更令患者苦不堪言。自2019年起,我便在抖音上科普传染病(重点是艾滋病)的相关知识,收到了很多艾滋病患者的私信。为方便患者交流,我特为大家建立了一个微信群。在群里,大家相互交流病情、相互督促用药,更多的时候我们像朋友一样,有什么开心或者不开心大家一起分享。我努力学习更多的艾滋病知识,以解答大家的问题。然而,渐渐地发现,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无济于事,而患者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心理障碍,是社会不认同,是世人的歧视,是缺乏归属感。

2019年夏天我曾前往济南市传染病医院看望过一位小患者,和他聊天过程中明显的感到他怕传染我而刻意与我保持距离,内心却又渴望被理解的孤独。临别时,小男孩眼含泪水告诉我“我要来北京工作,一定不放弃治疗”。那一刻,我在心中暗暗发誓,一定要在传染病管理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,让更多的人了解传染病,理解传染病人。

在接触的艾滋病患者中,最令我头痛的是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大姐,大姐从拒绝治疗到坦然接受用药,经过了很长的过程。从单纯的线上心理疏导,到线下的联系疾控中心进行正规检查、用药,历时近一年。虽然过程艰辛,但看到患者逐渐敞开心扉,不再孤单害怕,作为一名传染病管理者,我感到无比的自豪。

我们或许难以理解和接纳这样的群体,作为普通人,我们能做到的是消除偏见;作为医护人员,我们能做到的是保护患者隐私,提高防护意识。传染病管理工作错综复杂,如何在做好防护的同时,消除大家对传染病患者的歧视,是一个亘古不变的难题。尽管我并非医护人员,不能从源头上解决病人的痛苦,但是作为一名党员、一名传染病管理工作者,我将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,提高防病意识和应对能力。我亦会像李桓英教授那般,怀揣一颗赤子之心、满腔的赤诚之情,投身到今后的工作中,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